谈到精神分裂症,很多人会联想到“精神病”、“疯子”,旁人看待这类患者时带有有色眼光,唯恐避之不及,患者、家属也有强烈的病耻感。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,属于临床六种重性精神疾病之一。 精神科普遍认为,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前景不乐观,往往需要终身服药,甚至有人将其形容为“心灵上的癌症”。
上世纪,我国精神科曾存在精神分裂症过度诊断的现象。只要患者有幻觉、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,往往就会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,其中有很多是过度诊断、甚至是误诊。随着国内精神医学的进步,现在的大部分精神科医生都已经摈弃了以上错误观念,意识到抑郁症或双相障碍也可以伴有精神病性症状。
而精神科药物也在不断升级迭代,尤其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出现后,不少真正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患者经过药物足量足疗程治疗后,病情大大缓解,再得益于家人的关爱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/咨询等,最终达到临床痊愈,恢复了大部分的社会功能。所以总的来说,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疗已取得重大的突破,并不是一定不可缓解或治愈的,患者及家属不必过于悲观。不过,患者就诊不及时、原生家庭环境不良、社会支持体系薄弱、以及经济能力难以支撑治疗费用等因素,都会影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,也是亟待引起重视的临床问题。
精神分裂症不是绝症,当患者刚出现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,父母要抓住关键的黄金治疗期,切勿一再拖延,不要有侥幸心理,而要尽快带家人到精神科接受专业的治疗,获得更大的康复可能性。而且,虽然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药来快速缓解相关症状,而且足量足疗程服用一段时间,这有利于病情的稳定,但并非一定要终身服药。如果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能够得以修复,症状缓解、消失后,就能够在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逐步撤药,最终甚至能够 实现停药。还有,很多患者、家属担心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问题,觉得患者不能结婚生子了。
其实,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并不是大众以为的那样的。精神分裂症并非单基因遗传疾病,至于多基因遗传的研究,目前也没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。有研究发现,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很可能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来进行的,也就是说基因本身不发生变化,但基因的表达发生了可以遗传的变化。而且,表观遗传因素很容易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,个体生活的气候环境、饮食作息、心理压力程度等等,都可能导致表观遗传因素的变化。要是患者后代的生活的环境、接受的教育,心理压力程度跟父母的不同,其表观遗传因素也会发生改变,本来是“坏的”、“易感因素高的”,也可以变成“好的”、“更不易感”的。所以,如果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真正走向康复了,完全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,结婚、生育、组建幸福的家庭,甚至可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加健康、成人成才。
|